美国护士协会一项调查显示:护理职业健康和安全最关注的前10位问题之一:针刺伤(锐器伤)后传染病。针刺伤是护理人员最常见的职业性伤害,是一种累及皮肤深部的,足以使受害者出血的意外伤害,是导致医护人员发生血源性传染疾病最危险的传播途径之一。护士是发生针刺伤及感染和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高危职业群体。护士因工作原因,经常与缝针、刀、剪及患者的血液、体液、分泌物等接触,这使护士经常暴露于职业性危险因素中,尤其是利器损伤。现已证实,有20多种病原体可经针刺伤接种传播。其中最常见、威胁最大的是乙肝、丙肝、艾滋病。有关专家评估中国艾滋病感染者约65万人,近年来以30%的速度递增。我国还是乙肝高发国,乙肝总感染率高达60%左右,丙肝的感染率为3%,医护人员发生感染的机率也就随之增加。

发生针刺伤后我们该如何处理呢?

1.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,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。

2.如有伤口,应当轻轻挤压,尽可能挤出损伤处血液,用肥皂水和流动水进行冲洗。

3.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,应当用消毒液,75%的酒精或者0.5%碘伏进行消毒,并包扎伤口;暴露的粘膜,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。

4.查看患者是否有无乙肝、丙肝、HIV等阳性感染,如患者无乙肝、丙肝、HIV检测结果,与患者沟通经患者同意后,主管医生应立即给患者进行乙肝、丙肝、HIV检测。公共卫生科应立即给发生针刺伤的医务人员开具乙肝、丙肝、HIV检查单。

5.如为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,应注意保密。公共卫生科应立即向分管院长及辖区疾控中心报告,由疾病控制中心进行调查与治疗指导。

发生针刺伤的因素及预防

1、人力资源不足:目前我国护理人员因床护比失调,护士常超负荷工作,工作量大时,适当增加人力、物力、实行弹性排班,尤其是夜班工作,防止疲劳、工作忙乱而发生针刺伤。

2、锐器盒使用不当:锐器收集箱由耐刺、防水的塑料制成,并随时盖好锐器盒盖,无须分离针头、针筒、消毒、毁形等处理,立即投入锐器盒箱,至四分之三满时停止使用,及时清理。

3、护理人员某些操作不规范:美国职业安全保障和健康管理组织(OSHA)规定:注射器使用后原则上不允许套回护针帽,在别无选择时必须单手操作,绝对禁止双手操作。在打开玻璃安瓿时用棉球或纱布垫于安瓿与手指之间,用力均匀适当,以防刺伤手指;手持针头或锐器时不要将锐利面对着他人,操作后要自己料理用物,以免他人在清理用物时被刺。

4、防护意识淡薄:每一位护士在临床操作中一定要牢记“医疗风险无处不在,1987年美国CDC就对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接触感染提出普及性预防的策略,即“把患者的血液、体液视为传染源”,不要等证实或患者有相关症状时才提高警惕,提高标准防护知识。

5、护理对象不合作:躁动或不合作病人作治疗时要格外警惕针刺伤的发生,由于没有解释清楚或者没有固定好病人的体位,病人因为紧张或烦躁,极易导致针刺伤,特别是儿童注射时应有同事协作。

6、操作时心情急躁或注意力不集中:护士在进行加药、拔针时经常会受到病人、家属、医生询问问题的干扰,心情急躁注意力不集中而发生针刺伤,因此在操作的过程中应避免各种因素的干扰,保持良好的心态至关重要。


结语:希望广大的护理同仁们在这一方面加强防范意识,最大可能的减少针刺伤的发生,发生针刺伤后正确处理不要慌张,保护自己及其他医务人员的健康,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服务于患者!